"瘾君子"改过自新 创立"模拟家庭"帮助他人戒毒|每日精选

“起床啦!”“开饭啦!”小王(化名)和小胡(化名)的每一天,都是被这一声声亲切的呼唤声叫醒的。

然而,唤醒他们的人,并不是自己的父母,而是一位他们刚刚认识了半年的“阿姐”顾瑛。


【资料图】

52岁的顾瑛,是一位戒毒指导老师,也是小王和小胡在康复驿站的“家长”。

为什么戒毒指导老师会和脱毒人员同吃同住,一起生活呢?故事要从20年前说起。

顾瑛年轻时曾是一名模特,生活光鲜,前途光明。二十多年前,她交友不慎,接触了毒品,误入歧途。当时的男友递给她一支“特制”香烟,说可以帮助睡眠,抽着玩玩。顾瑛相信了,但没想到的是,自己吸食的不是香烟,而是海洛因。

毒品,将顾瑛推入了无尽的深渊,也“偷”走了她十年宝贵的青春年华。“毒瘾发作的时候,冰火两重天。盖五床被子都冷,但是身上在出汗。”吸毒的十年间,顾瑛将积蓄全部掏空,甚至自杀了三次。为了帮助顾瑛戒毒,家人将她送进了强制隔离戒毒所。在那里,她第一次见到了上海阳光家庭戒毒中心的秦鸿明老师。

秦鸿明曾是一名警校教师,1998年,他创办了上海阳光家庭戒毒中心,希望藉由这个公益机构,探索出一条社会化运营的家庭戒毒指导模式的新路。“家庭戒毒指导模式其实主要是让全家人都投入到戒毒的工作中,每个人及时观察戒毒者的心理变化,同时引导戒毒者换掉过去所有的联系方式,建立新的朋友圈。”

那一次,秦鸿明在讲座上说的话都被顾瑛默默地记在了心里。和秦老师一同来到戒毒所的,还有一位通过家庭指导模式成功戒毒的男子,他鼓励顾瑛“只要稳定一年不吸,就会有第二年,有第二年就有第三年”。

顾瑛听完讲座后,就给自己的母亲写了信,希望她能去找秦鸿明帮助自己。离开戒毒所之后,顾瑛主动来到了阳光家庭戒毒中心。建立联系之后,秦鸿明要求顾瑛和她的家人定期到机构来进行心理治疗,并嘱咐家人仔细观察,防止她难抵“心瘾”而复吸。在母亲和秦老师的共同鼓励和帮助下,家庭戒毒模式帮助顾瑛彻底戒断了毒瘾。

在成为“禁毒标兵”后,顾瑛下定决心,跟随秦鸿明的脚步,成为一名真正的戒毒指导师。为此,她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。如今的她,时常面对镜头讲述过去生活的伤痛,以自己为鉴,警示他人。

从1998年至今,阳光戒毒指导中心已经运营了25年,成功帮助一批成瘾者戒断毒瘾、回归社会。但秦鸿明老师在几年前罹患癌症,身体状况大不如前。2021年,顾瑛决定,继续秦老师的事业。她在网上开通了自媒体账号,将戒毒的经验和家庭戒毒的理念录成视频,发到网上,受到了大量的关注。社交媒体的发展让顾瑛能更方便地普及戒毒知识,及时发现和帮助想要戒毒的“瘾君子”。如今,在她的微信列表里,有上千名全国各地接受她帮助的戒毒者。吸食什么毒品、吸了多久、目前状况如何,顾瑛把这些情况标注在他们微信账号的备注里,以免自己忘记。每天早上一起床,她总是第一时间打开手机,一一回复网友们的留言。

在和网友的接触过程中,顾瑛发现,远程指导虽然有用,但见效慢。此外,就戒毒人员是否受到了其他吸毒人员的影响而言,远程指导也不可控。顾瑛开始尝试邀请对方到自己的身边来戒毒。

2021年,顾瑛在上海郊区租了一幢别墅作为“康复驿站”,不定期接收从各地过来的戒毒患者。事实证明,脱离了原有的环境,戒毒效果事半功倍。

“我在秦老师家庭戒毒模式的基础上,多加了一个‘共同生活’。我和他们吃住在一起,让他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家,一个模拟的家。”顾瑛成功戒毒的真实案例让她更容易被戒毒人员信任。年仅19岁的小王就住在“康复驿站”里,他被隐蔽性极强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毒害,情绪起伏很大。去年,他通过社交媒体找到了顾瑛,向她发出了求助。顾瑛当时对小王说:“来这里不单是戒毒,还是可以改变认知的。”

小王在康复驿站长住了半年,如今已经习惯了早睡早起的生活,每天给其他戒毒人员买菜做饭,帮顾瑛收拾屋子,打理别墅的花园,有时候还会跟着顾瑛去养老院做义工,日子过得很充实。

顾瑛将小王的点滴变化拍摄下来,发给他们的父母,父母感到很惊讶。顾瑛坦言:“每一个来投奔我的人,之前都是‘少爷’脾气,什么也不会做,现在都会主动干家务了,父母看到孩子们这样的改变,也会很欣慰。”如今,顾瑛和她的“康复驿站”还时常外出进行禁毒宣传。今年国际禁毒日前夕,在驿站里接受“脱毒治疗”的孩子们跟随她走进了大学校园,现身说法。

两年来,顾瑛的“康复驿站”已经“接待”了数十位戒毒人员,他们离开后的复吸率几乎为零,很多人已经回归了正常的生活。有的人改善了和家人的关系;有的人完全挥别了灰暗的过去,重新找到了工作,结婚生子。

顾瑛希望,未来,家庭戒毒的理念可以被更多人了解,让每一个经历至暗时刻的人都能抬起头站在阳光下。

(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抒灵 刘宽漾)